1934年,四川秀山县雅江乡丰田村的李木富家里,突然迎来了几位红军战士。他们中间有一位军官,还有两个年轻战士,其中一位显然伤势严重,正躺在担架上,脸色苍白,显露出极大的痛苦。
那位红军军官向李木富请求,能否将这名重伤员安置在家中休养。李木富虽然不知对方的身份,但出于人道主义,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然而,李木富没想到,50年后,这位曾受他救命之恩的红军伤员会回报恩情,而且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开国少将。
这个年轻的红军伤员,正是后来的开国少将段苏权。当时,他年仅18岁,是红军独立师的政委。
1934年,贺龙、任弼时、萧克和王震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准备从贵州回湘西,段苏权和师长王光奉命带领600多名士兵,穿越贵州松桃县,进入四川秀山县,为掩护主力部队的东进执行任务。
在与敌军激战时,段苏权和通讯班的战士始终走在最前方。冲进梅江场时,一颗敌人射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脚踝。剧烈的疼痛让他瞬间倒地不起,几名战士立即背起他,将他转移到了后方。
展开剩余85%接下来的几天,敌军紧追不舍,段苏权因无法行走,只能躺在担架上。面对如此困境,段苏权心中十分内疚。他看着急速接近的敌人,伤势愈加恶化,而此时师长王光焦急万分,深知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段苏权留在当地村民家中养伤。
然而,时局复杂,国民党对红军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政策,许多当地百姓都害怕收留红军,而即便收留,也有被敌人发现的巨大风险。王光无奈,却也无法做出决定。段苏权感同身受,他主动提出:“师长,我留在这里吧,你们先走。”
最终,段苏权被留在了李木富家中。李木富是一位热心肠的裁缝,他见段苏权伤势严重,毫不犹豫地答应照顾他。但李木富知道,将他留在家中是十分危险的,于是他决定将段苏权藏匿在一处月牙形的山洞里,自己亲自背着担架将他送到那里。
当天晚上,李木富和妻子便带着热乎的饭菜和温暖的被褥来到山洞,为段苏权安顿好一切。李木富安慰他说:“这里安全,你就安心养伤吧,我们会照顾好你。”
李木富夫妻俩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段苏权感动不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木富每天晚上都会趁着夜色去探望他,带来食物和药品。有一次,段苏权的伤口化脓发炎,李木富害怕暴露行踪,不敢让医生上门,而是自己去药店购买药物,小心翼翼地为段苏权包扎。
经过李木富夫妻悉心的照料,段苏权的伤势在半个月内显著好转,虽然他仍无法下地行走,但至少伤口已不再红肿。为了帮助段苏权更好地恢复,李木富亲自做了一个高脚马,让他用左膝支撑,练习站立和行走,还为他制作了两根拐杖。
然而,随着四川形势的日益恶化,段苏权知道自己不能继续待在这里,他必须尽快返回家乡,寻找党组织的踪迹。于是,段苏权告别了李木富,化作一个乞丐,踏上了归乡的路程。
一路上,他依靠乞讨维持生计,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湖南花垣县茶洞镇的一座土地庙。在庙里歇脚时,他拿出了仅有的铜板,盘算着这些钱可以支持他继续前行。然而,就在这时,庙门突然被踹开,一个面目凶狠的乞丐闯了进来,看到段苏权手中的钱,立刻抢走了。
段苏权眼睁睁看着那人抢走了自己的积蓄,却无法反抗。失去了所有的钱财,他只能靠乞讨和残羹剩饭勉强维持,继续行乞,跨越了数百里,终于来到了湘西永顺县王村镇。
此后,段苏权借助别人的帮助,终于来到了攸县的皇图岭车站,在那里他遇到了同乡刘维初。刘维初在当地经营着一家豆腐店,看见段苏权时,正好听得出他是茶陵口音,便对他产生了同情,决定帮忙。他将段苏权请到家里,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还给他纸笔,让他给家里写信。就在刘维初的帮助下,段苏权终于回到了家乡。
虽然一路上有好心人的帮助,也有坏人抢劫,但段苏权心中依然怀有坚定的信念:若能活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一定要回报这些曾经救助过他的人。
然而,茶陵已经完全沦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控制区,段苏权回乡后,只能偷偷摸摸地打听红军的消息。直到1937年,一位曾在东北军服役的老乡从西北归来,将红军抗日的消息带到了段苏权耳中。他激动万分,立刻决定前往太原联系党组织。
段苏权赶赴太原,并顺利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令他没想到的是,接待他的正是他的老上司任弼时。任弼时见到段苏权,眼中满是激动,几乎哽咽着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们曾为你举行过追悼会,真没想到你竟然还活着。来吧,和我们一起抗日!”
接下来的岁月,段苏权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上再添新伤。但每当看到脚上的旧伤疤,他总会想起李木富夫妻的恩情。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看到胸前的勋章,他几乎泪流满面,心中无比感激,如果没有这些恩人相助,他早已成为了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之一。
为了报答李木富的恩情,段苏权派人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李木富的消息。1950年,他专程前往茶陵,拜访刘维初,并将刘的儿子接到沈阳,送到大连工程学院继续学业。段苏权还邀请刘维初到自己的家中,表示要长期照顾他,然而刘维初却婉拒了,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劳动。
1983年,段苏权回到了当年蒙难的秀山县,亲自寻找李木富。然而,经过多番打听,他仍未找到李木富的下落。失望的他只得离开,回到北京。但没过多久,段苏权的回访消息传到了李木富耳中,老人认出了段苏权便立刻带着儿子赶到县委,说明了情况。经过核实,李木富的身份确认无误,当地政府为他拍摄了照片,并寄给了在北京的段苏权。
段苏权看到恩人的照片时,泪流满面,写信给秀山县政府表达自己无比激动的心情,并称:“见到恩人的照片,我感到无比欣喜!他们才是真正的红军亲人,理应得到新社会的尊敬和爱戴。”
1984年,当地政府赠送给李木富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红军的亲人”,以此表达段苏权将军对李木富的感激之情。此后,段苏权多次为李木富一家送去慰问金,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李木富虽心怀感激,但始终未提出任何要求,唯一希望的是为村里建一座桥,造福百姓。桥最终顺利竣工,人们为纪念李木富和段苏权的深厚情谊,特地将这座桥命
发布于:天津市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