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姐妹们,最近冲浪的时候,瞥见一档子综艺,叫啥“萌探”来着,里面一嘉宾的择偶标准,差点没把我送走。
她说,选男友,硬性指标是啥?
不是身高八尺,也不是颜如潘安,更不是啥玄乎其玄的feel,而是……面料?
必须是那股子朴实无华的纯棉?
当时我的内心活动,大概跟弹幕里刷屏的“地铁老头看手机.jpg”如出一辙。
咋的,现在相看两厌都讲究“验明正身”了?
还得仔仔细细瞅瞅,是不是货真价实的纯棉,有没有掺杂些许化纤成分?
这届后生,脑回路那是相当别致啊。
不过,咂摸咂摸,这事儿好像也没那么简单粗暴。
明面上,这姐们儿是中意那种纯棉系穿搭的男士,白T恤、灰裤子、白板鞋,再顺手拎个帽子。
但骨子里,她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皎洁”、“煦暖”、“返璞归真”款男生的偏爱。
您瞧啊,纯棉的衣裳,予人一种很熨帖、很适体的触感。
它不像绫罗绸缎那般奢靡,也不像皮革那般棱角分明,就是那种云淡风轻,纤尘不染的,杵在那儿,就让人觉得很舒坦。
这种意境,其实和诸多妙龄少女对如意郎君的憧憬,异曲同工。
当然,肯定有人会嘀咕,这纯属“以貌取人”。
着纯棉的就是良人?
穿潮牌的就是歪瓜裂枣?
这未免也忒武断了吧。
况且,退一万步讲,即便你外表再清爽,倘若人品堪忧,那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但紧要的是,第一印象这玩意儿,杀伤力极大啊!
好比相亲,三言两语间,你就要掂量掂量这个人是不是你的Mr. Right。
这时,穿搭,就成了一面颇具参考价值的镜子。
它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味、习性,乃至三观。
是以,这姐们儿倾心纯棉面料的男生,实则也是在抒发一种对生活格调的追求。
她或许认为,一个讲究穿衣打扮的男生,更有可能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颇具情调的人。
话又说回来,这种“面料论”,着实也映照出当下Z世代的一种焦虑感。
在这个信息洪流汹涌澎湃的时代,我们每日都要面对浩如烟海的选择,很容易迷失航向。
所以,我们就迫切希望寻觅到一些简明扼要、确定无疑的东西,来作为评判标准。
如同购物一般,我们愈发看重成分列表,冀望能够洞悉产品的蛛丝马迹。
这种心态,实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希冀通过获取更多讯息,来规避风险,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但症结在于,情爱这码事,哪有那么详尽的“成分表”可供参考?
你纵然把对方的家底查个底朝天,也未必能笃定他就是你的天命之人。
是以说,选对象,终归还得仰仗感觉。
纯棉也罢,羊绒也罢,都不过是外在的粉饰。
真正要紧的是,两个人厮守是否自在,是否能够彼此体谅、互为倚仗。
毋庸置疑,穿戴齐整,定是个加分项。
但倘若仅仅因为对方没穿纯棉T恤,就直接一票否决,那未免也太可惜了。
盖因,情愫这东西,往往就潜藏在那些出人意料的细枝末节里。
话说回来,为啥纯棉这般吃香?
这背后,其实也体现了消费主义对我们审美观的钳制。
商家们不厌其烦地灌输我们,穿啥衣裳代表了啥身份、啥格调。
耳濡目染之下,我们就信以为真了,穿纯棉的就是“小清新”,穿潮牌的就是“弄潮儿”。
但事实上,衣物终究是身外之物。
它既不能定义我们是谁,更不能左右我们的命运。
所以,我们还是应当挣脱消费主义的枷锁,去寻找真正契合自己的东西。
末了,回到那个“萌探”片段。
依我看,这姐们儿说的“纯棉论”,权当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无可奈何。
在这个栉风沐雨的社会里,我们都渴求一份纯粹无瑕的爱恋。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我们不得不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和诱惑。
是以,当我们一味地将原因归咎于“穿搭”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远的社会因素?
譬如,工作压力山大、社交圈子狭隘、缺乏归属感等等。
或许,我们应该缓释节奏,多腾出一些时间去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不要轻易地被外在的皮囊所蒙蔽,要用真心去体味对方的灵魂。
毕竟,爱情不是一场“成分鉴定”,而是一场灵魂的共振。
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