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比你家客厅到厨房还近! 东海上空,中国飞豹战机挂着实弹,与日本侦察机上演了一场持续48小时的“死亡之舞”。
7月9日上午,东海万米高空,一架日本YS-11EB电子侦察机慢悠悠地晃进中国防空识别区。 这架螺旋桨驱动的“老古董”服役超50年,像个不合时宜的偷窥者,试图收集解放军雷达信号和通信频率。 但这次,它撞上了一道钢铁防线——中国空军的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翼下两枚霹雳-5空空导弹反射着冷光,实弹上膛。
接下来的15分钟,飞豹飞行员用一套“刀尖芭蕾”的动作彻底改写游戏规则。 战机先是从YS-11EB腹部下方高速钻出,发动机轰鸣声贴着日机肚皮炸响,震得机舱里的日本飞行员手心冒汗。
紧接着,飞豹猛拉机头,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从侦察机正上方呼啸翻越,喷气尾流像无形巨掌,拍得YS-11EB机身剧烈摇晃。 最后,飞豹稳稳卡在日机侧翼,距离缩到仅30米——这个长度甚至不如波音737的机身,双方飞行员能清晰看到彼此的表情。
日本机组人员全程紧闭舷窗,没人敢掏手机拍摄。 而在2014年,同样型号的侦察机遭遇中国苏-27时,日方还嚣张地对着解放军战机录像。 这一次,30米的压迫感让YS-11EB仓皇调头。 但第二天上午10点,它又来了。 飞豹再次升空,重复同样的战术:下方切入、顶部跨越、侧翼紧贴。 10分钟后,侦察机再度撤离。
为什么派“飞豹”? 答案藏在机翼挂架上。
这架被军迷调侃为“老兵”的战机,机腹挂着三个硕大的副油箱,续航力超过3000公里,作战半径碾压多数三代机。 对付YS-11EB这种时速不到500公里的螺旋桨“慢车”,飞豹就像马拉松选手陪老人散步,既能全程盯防,又不怕耗光燃油。
更精妙的是成本算计。 歼-20隐身战机每小时飞行成本超40万元,而飞豹不到其三分之一。 用即将退役的老兵挂实弹拦截古董侦察机,传递着赤裸裸的蔑视:“对付你,我用二线装备就够了”。 日本防卫省发布的照片里,霹雳-5导弹的白色弹体格外刺眼——这不是训练弹,是随时可发射的实弹。
48小时内,两场空中交锋,一场外交暗战。
7月11日,东京率先发难。 防卫省声明避谈侦察机闯入中国防空识别区,却咬死“30米异常接近”,警告中方“绝不准再次发生”。 但声明里藏了关键猫腻:未公布事发具体坐标。 事后查明,地点位于中日防空识别区重叠海域,且靠近中国油气田开发区域。
中国国防部反击直指核心:“日方抵近侦察挑衅在先,中方操作合法专业! ”外交战场同步开火。 48小时内,日本外相岩屋毅在吉隆坡东盟会议拦住中国外长王毅,抛出四项“关切”:中国航母活动、东海油气田、钓鱼岛巡航、甚至台湾问题。 王毅当场回怼,要求日本“管好自己的飞机”。 激烈交锋后,岩屋毅突然软化,表态要“认真对待历史”。
日本怕的不是飞豹,而是东海规则被彻底改写。
2025年上半年,东海军事摩擦同比激增48%,危险接近事件暴涨127%。 这片海域已成全球第三大军机对峙热点区,仅次于黑海和朝鲜半岛。 背后是日本赤裸裸的情报野心:YS-11EB此行选在台军“汉光41号演习”启动日,意图截收解放军电磁信号,配合美国“印太战略”。
但中国的反制早已超越被动驱离。 山东舰航母编队常态化前出西太平洋,055万吨驱逐舰的雷达覆盖整个琉球群岛。 日本最先进的F-15J战机已服役40年,面对歼-16和歼-20机群,连起飞拦截都力不从心。
东京真正焦虑的是:当中国海警船每周三次巡航钓鱼岛,万吨执法船搭载直-9直升机全天候盯防时,东海早已不是日本能“自由窥探”的后花园。
30米距离丈量出的,不止是飞行技术,更是大国博弈的胜负手。
当飞豹的阴影笼罩YS-11EB舷窗时,一个时代悄然落幕:日本曾计划逼迫中国放弃东海防空识别区,甚至设想“迫降中国军机”。 如今,他们的侦察机连窗户都不敢打开。
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