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组织决定派遣苏竹青带领一个工作组前往西藏山南地区的凯松谿卡庄园进行工作。这个庄园是大农奴主、叛匪头子索康·旺钦格勒在山南的六个庄园之一,苏竹青和她的工作组将进入这里进行一项艰巨的任务——推动民主改革。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心里没有丝毫懈怠。她思考着如何能够真正激发起农奴们的斗志,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与当地人“四同”。所谓“四同”指的是同住、同吃、同劳动、同商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奴们开始逐渐接纳并与工作组成员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凯松谿卡庄园在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上,作为第一个进行改革的村庄,被誉为“民改第一村”。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当年正是苏竹青,带领着工作组率先进入这个充满挑战的村庄,开始执行那一项艰难的任务。苏竹青,1925年生于静乐县,年仅18岁时便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活跃在吕梁山一带进行抗战。两年后,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苏竹青积极参与了晋绥解放区的土改运动。1955年末,西藏急需干部,组织决定调她过去。尽管当时她已经是五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仅1岁,但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服从组织安排,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苏竹青到达拉萨后,被分配到西藏工委组织部担任部长,并兼任妇联工作。她的主要任务是与西藏上层人物建立联系,宣传党的政策,团结他们。在那个阶段,苏竹青的工作对象中包括达赖喇嘛的姐姐尧西·次仁卓玛。1956年6月,苏竹青接到中央指示,要组织一个由西藏上层妇女为主的参观团,前往内地参观学习。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大型妇女团体参观,消息传出后,反响强烈,许多上层妇女争相报名,最终参观团定于61名成员组成。
展开剩余77%8月23日,苏竹青率领参观团抵达北京。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全国妇联等单位盛情接待,安排团员们住进和平宾馆。四天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全体团员,毛主席鼓励大家多看看,并明确表示西藏现行制度将维持六年不变,藏族人民要团结一致,共同建设新西藏。那一晚,苏竹青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国庆节当天,苏竹青和团员们被安排在观礼台的最前排观看盛大的阅兵式,晚上,国务院还专门设宴招待参观团全体成员。
10月23日,苏竹青带领参观团前往天津、内蒙古、上海等地进行参观。然而,在她们参观的同时,西藏上层的反动分子已经开始策划一场反叛行动。1957年1月16日,苏竹青带领参观团返回西藏,并于2月14日抵达拉萨。为了缓解上层妇女的情绪,苏竹青召开座谈会,要求她们回去后将自己在内地看到的变化和感受告诉亲人,帮助他们认清局势,分清敌友。很快,局部的动荡就得到了平息。
尽管如此,叛乱分子依然没有收手,形势愈发严峻。1959年藏历12月29日,布达拉宫照例举行传统仪式。西藏军区副司令员邓少东应邀出席,在仪式上,达赖喇嘛提出希望能观看西藏军区文工团的新节目。邓少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定下演出时间为3月10日。苏竹青接到通知,带着翻译前去达赖的姐姐家邀请她参加演出。然而,当她和翻译走到尧西·次仁卓玛的住处时,被两个持枪的壮汉拦住,屋内的一些奴隶也露出惊恐的神色,试图用眼神暗示她赶紧离开。苏竹青感到不妙,迅速带着翻译离开。
回到军区司令部后,苏竹青向军区政委谭冠三报告了此事,谭政委严厉批评了她,并表示:“你们这是找死!”原来,反动分子借达赖要观看演出的名义散布谣言,称军区可能会借机扣留或毒害达赖,导致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苏竹青事先准备了大量物资,打算进行长期抗战,但没想到三天之内,战斗就结束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动乱,也迫使民主改革提前开始。
1959年6月,苏竹青带领工作组来到了凯松谿卡庄园,这个庄园的主人索康·旺钦格勒曾自诩为藏族人民的代表,但实际上他占据了凯松村的所有土地和牛羊,村里的穷人则沦为他的奴隶,过着衣不遮体、饭不果腹的悲惨生活。苏竹青和工作组的到来,正是要揭开这位伪善主子的面具,为苦难中的农奴们带来希望。
随着与当地人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农奴们开始敞开心扉。有一天,一位女奴隶问苏竹青:“阿佳啦,为什么你们不留在内地享受白面,而要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吃糌粑,做苦力活?”苏竹青微笑着回答:“我们是共产党干部,毛主席派我们来,专门来带领你们翻身做主人。”听到这些话,女奴隶激动得笑了起来。
在苏竹青的带领下,凯松村的农奴们逐渐觉醒,他们开始反抗压迫,勇敢地与农奴主面对面斗争,诉说着自己世代为奴的血泪史。最让苏竹青印象深刻的,是村里一位叫其美措姆的老妈妈的故事。她家四代为奴,生活困苦不堪,自己父母因劳役过度而早逝,作为孩子的她接替了母亲的工作,从小就为索康家劳动。她控诉自己的悲惨经历时,几乎没有什么财产,身上唯一的衣服白天穿,晚上当被子,而她的15岁女儿依旧是索康家的奴隶。
在苏竹青的推动下,凯松村成立了农会,大家迅速将农奴主的土地、房产、牛羊等财产进行分配。其美措姆感激涕零,连声称赞:“共产党好,毛主席好!”
在山南地区的民主改革持续了半年多。当苏竹青和工作组调回拉萨时,凯松村的群众自发组成队伍送行。没有哈达,村民们用炒熟的青稞和豌豆表达着他们的不舍与感激之情。
参考资料:《苏竹青:从吕梁山到青藏高原》、《西藏的女儿》
发布于:天津市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