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带着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35.3%关税的强硬立场,最近刚结束访华行程。这事儿还没定论,欧洲内部,特别是德国的汽车巨头们和工业协会,却已经炸了锅。
他们用前所未有的激烈措辞,公开抨击布鲁塞尔的对华政策是“政治短视”。这场看似要对华展现强硬的峰会,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欧洲的头部企业们反而用实际行动,加码了在中国的投资。这背后,究竟是何种力量,让布鲁塞尔的政治议程,在经济现实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内外交困,欧盟之痛
这次峰会之前,欧盟就面临着双重挤压的困境。外部,来自华盛顿的压力可谓是如影随形。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威胁,要在8月1日把对欧洲的汽车关税,从20%直接提升到30%。
这种施压,让人不禁想起美国曾强压欧盟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往事,都显示出欧盟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被动。布鲁塞尔试图在与华盛顿的博弈中寻找平衡,但显然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的分裂也越来越明显。在政治层面,法国左翼领袖梅朗雄就曾痛批,欧盟“沦为美国附庸”,这种公开的指责,暴露了深层的政治不满。
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国也在积极推动“一致否决权”,试图阻止一些对华强硬政策的落地。这反映出欧盟内部,在对华策略上,有着明显的离心倾向。
尤其在产业层面,以德国为首的“经济利益派”几乎是集体“倒戈”。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工业协会VDA,以及宝马、大众等汽车巨头,都纷纷站出来。
他们公开抨击冯德莱恩的关税政策,直言此举无异于“牺牲德国”的经济命脉,甚至会“摧毁产业链”。这种激烈言辞,在欧盟内部是极其罕见的。
据专业机构评估,一旦中欧真的爆发贸易战,德国的GDP可能因此损失1.2%。这让内部的分裂不再是空泛的政治辩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代价,谁也无法回避。
北京的反手妙棋
面对欧盟的复杂心态,中方在这次峰会中展现出了高度的策略性。他们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针对欧盟的核心关切,提出了一系列精准且带有附加条件的解决方案。
这种“手术刀”式的回应,巧妙地加剧了欧盟内部不同利益方的博弈。比如在电动汽车争议上,冯德莱恩曾指控中国存在“倾销”行为。
中方并未直接用关税报复来威胁,而是提出了一个“最低进口价格”机制作为替代方案。这一招,把焦点从“国家对抗”引向了“市场规则”。
它直接指向那些希望稳定市场、避免贸易战的欧洲务实派和消费者,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坐下来谈的方案,而非简单的对抗。
而在欧盟担忧的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问题上,冯德莱恩反复强调对中国的依赖是“安全威胁”。中方则抛出了设立稀土“绿色通道”的“胡萝卜”。
但这并非无条件,它附带了“停止去风险化”这一明确要求。考虑到欧盟在永磁体(96%)、镁(93%)和锂(97%)等关键材料上对中国的极高依赖。
中方等于是把“安全保障”与“政治善意”直接挂钩,让欧盟不得不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这无疑是一步高招。
在地缘政治层面,特别是冯德莱恩曾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的说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阐述了中方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
他强调中方“不提供武器、不参与制裁”,始终坚持劝和促谈。一些欧盟外交官也曾私下承认,中国的中立态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的经济冲击。
中方通过这些清晰的表态和务实方案,瓦解了对中国指控的道义基础,也为欧盟内部的务实力量提供了新的论据,让他们在内部辩论中更有底气。
钱说话,才是硬道理
这次峰会之后,资本的实际流向,成了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有说服力的指标。冯德莱恩下一站是华盛顿,她要去寻求跨大西洋的政治同盟。
可另一边,欧洲的汽车巨头们却用真金白银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大众汽车宣布投资25亿欧元,要扩建其在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中心。
奔驰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其在海外最大的研发基地。一边是政治家在寻求政治层面的合作,另一边却是实实在在的深度绑定,这对比太鲜明了。
这种资本的流向,揭示了产业链的铁律。你看看,目前每三辆宝马电动汽车里,就有一辆用的是宁德时代提供的电池。
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更是直接雇佣了约2000名当地工人。这说明中欧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已经是个不可逆转的经济现实。
任何试图强行割裂这种联系的行为,最终受伤害的,只会是自己。正如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离京前所判断的,“欧中关系决定21世纪世界格局”。
这句话,点明了欧盟内部务实派对未来趋势的清醒认知。这种认识,超越了短期的政治噪音,真正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和全球格局。
它预示着,无论政治家们嘴上怎么说,经济规律和企业利益,最终都会决定中欧关系的真实走向。
结语:谁的“去风险”,谁的“高风险”?
冯德莱恩嘴里的“去风险”战略,在德国产业界和许多欧盟成员国看来,反倒更像是一条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的“高风险”之路。
北京峰会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关税协议,但它就像一面透亮的棱镜,清晰地折射出欧盟内部不同利益体,在政治理想与经济现实之间的真实选择。
当一些政治家还在为“制度对手”的标签争论不休时,那些行驶在欧洲公路上的中国电动车,还有工厂里轰鸣的生产线,已经用事实给出了关于未来,最务实也最响亮的答案。
欧盟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仅仅来自外部,更多的是如何在其内部,找到政治理想与经济现实之间的那个最佳平衡点。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抉择。
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